机械工业十二五科技规划详情
时间:2014-03-19 17:14:58 来源:
张德江副总理在贺信中说,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在全体机械工业战线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扎实推进机械工业的振兴;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加强科技攻关,加大技术改造,有力地支撑了行业发展;坚持立足行业,加快由大到强转变,促进了机械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世界经济深刻变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械工业肩负着更加光荣、神圣的历史使命。希望机械工业战线的广大职工继续发扬优良传统,站在新的起点上,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结构为主攻方向,继续坚持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抢占先机、赢得主动,注重质量提高,注重标准建设,全面提升机械行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全面完成“十二五”各项任务,早日实现装备制造业强国再立新功、再创辉煌!
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办的首届全国机械工业科技大会11月16-17日在北京召开。****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分别发来贺信,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在会上作了题为《坚持科学发展为建设装备制造业强国而奋斗》的讲话,总结了机械行业科技创新取得的优异成绩,提出了“十二五”机械工业科技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抓手。会上,还颁发了2010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和一等奖,并向机械工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工程)实验室,以及机械行业产业集群区域授牌。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贺信中充分肯定了中机联成立十年来,在强化政府科技管理支撑作用、大力推动行业科技进步、着力提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取得的突出成绩,并对机械行业科技创新和中机联科技工作提出三点希望:一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把科技创新作为机械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切实提高机械行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二是紧紧围绕重大科技专项及重大科技支撑计划的实施,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以及满足我国其他行业对精良装备的需求;三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促进产学研合作,组建和完善行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为持续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科技进步助力机械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王瑞祥在主旨演讲中总结了近十年来机械行业科技创新取得的优异成绩,分析了行业协会推动科技创新、促进行业企业增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有效经验与途径,阐述了国际装备制造产业最新发展趋势和科技工作面临的国内形势,提出了“十二五”机械工业科技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抓手。
王瑞祥表示,机械行业科技工作十年来在服务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引导行业实现科技进步,推动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机械行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有力的支撑作用,取得了很大成绩。一是探索了行业科技工作的新思路、新机制。二是努力构建了行业科技工作的新体系、新平台。三是着力推进了行业科技水平的整体提升。四是有力支撑了行业调结构、转方式的向好势头。五是不断增强了科技基础实力与服务力。
行业科技进步为机械工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贡献。统计数字显示,机械工业十年来年均增速23%以上,连续八年产销每年上一个万亿元新台阶,即从2002年的1.86万亿元到2009年突破10万亿元大关。全行业新产品产值从2005年的7079亿元增至2009年的2万亿元,四年间增长1.8倍,对行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6%。今年1~9月,全行业完成新产品产值1.9万亿元,同比增长35.98%,增幅近20多个百分点,表明机械工业在从粗放型向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转变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在总结成绩并深入分析当前机械工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王瑞祥指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对机械工业的重托,为行业科技工作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一是科技创新成为机械工业振兴发展的主旋律,二是科技创新对行业发展的先导作用将更加突出,三是科技创新将成为行业调结构、转方式的有力支撑,四是科技创新将成为机械产品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保障。为此,他要求机械行业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审时度势、把握机遇,科学谋划、顺势而为,为推动行业科技持续进步不懈努力。
发布机械“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会上,中机联首次发布了《机械工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王瑞祥指出,“十二五”机械工业科技发展思路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着力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基础工艺技术和重大装备核心技术;着力加强产业基础和共性技术研究,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装备自主化;着力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提高标准有效性和标准化服务水平,加强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提升产品形象与竞争力,促进行业整体技术进步,推动机械工业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科学发展道路。
“十二五”机械工业科技发展的目标是:攻克一批先进制造基础共性技术,形成较强的创新能力;形成以机床为代表的基础制造装备、大型自控及精密测量仪器的自主开发能力;形成汽车车身、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开发能力,满足节能、环保、安全要求;基本解决农业现代化装备短缺的矛盾,主要田间作业设备基本立足国内;基本形成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科技、标准、质量支撑及服务体系,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服务体系,整体科技水平显著提升,部分领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标准化管理体制,以一批重大技术装备为标志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产品标准体系,主要行业的相关国际标准采标率超过90%;主要产品质量、可靠性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国产设备市场满足率达90%,主要产品90%以上按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重点产品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力争用10年时间,机械工业产业整体步入世界产业强国之列,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位居世界前三位,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成为新的增长点;关键基础件发展滞后于主机的被动局面明显改观;掌握主导产品的核心技术,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产品和知名品牌,高端装备产量的占比提高到15%以上,基本保障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需要。
“十二五”机械工业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和措施是:行业科技工作要以“高端、创新、基础、融合、绿色”为宗旨,继续坚持“科技先行、标准支撑、质量推进、协同发展”的工作方针,努力开创行业科技工作新局面。一要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二要持续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强化科技发展根基;三要着力突破重点领域科技创新,支撑行业发展方式转变;四要加速发展绿色制造技术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促进产业产品优化升级;五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六要继续加强科技基础工作,发挥资源能力优势;七要切实做好“十一五”、“十二五”工作衔接,保持连续性。
二、机械行业:节能低碳经济引领行业未来
节能环保的工商业制冷设备是低碳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制冷空调设备按照服务对象不同可分为工商用制冷设备和家用制冷空调设备。目前家用制冷设备占制冷设备总体比重较高,行业竞争激烈并趋于饱和。而工商业制冷设备会随着人们对能源消耗、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的重视而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低碳排放”的国家战略下,节能与环保已经成为了制冷空调行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制冷与空调设备的运行所消耗的电量已占我国年发电总量的近1/4。目前我国空调耗电量及其所占比重正处于增长期,这一比例必然会逐渐增加。因此发展高效率、低能耗的设备,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对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个驱动因素保证节能环保相关的制冷设备的发展。通过对技术进步引发的进口替代;冷链物流的发展带来的新设备需求;提倡节能环保对落后设备的淘汰和相关节能技术的利用三重驱动因素的分析,我们认为高效率低耗能的工商业制冷设备将大有可为。
两条线寻找高效节能的制冷设备。我们从制冷循环和新技术利用两条线,深入挖掘了具备节能环保优势的相关工商业制冷设备及制造企业。在制冷循环方面,通过分析相关设备能源消耗情况,我们主要关注螺杆式压缩机替代活塞式压缩机以及离心式压缩机的进口替代给从事相关产品制造的企业带来的机会。在新技术利用方面,我们看好未来工商业余热和地温热源利用及推广而给相关生产溴化锂吸收式机组、地水源热泵的制造企业带来的投资机会。
三、我国机械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差几何
“中国机械工业百强企业去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达10515亿元。”在机械行业工作了30年之久的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蔡惟慈对机械工业的成就倍感自豪。
的确,最近几年,随着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作为“工业母机”的机械工业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蔡惟慈回忆说,2003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百亿元的机械企业(不包括汽车企业)只有3个,到2009年已达28个。
纵向比较,成绩很大。那么,横向比较呢?
蔡惟慈认为,虽然中国机械工业大企业与世界同类企业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在某些领域,中国排头兵企业已经初步具备了与世界同类企业竞争的能力,但与此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这些大企业与世界500强比较,差距依然很大。
事实上,这种差距是全方位的。无论是规模、盈利能力和劳动生产率,还是品牌、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国际化经营、产业结构等,都存在明显差距。
虽然中国机械百强企业近年来进步很快,但尚没有一家入围世界500强企业。占全球发电设备产量一半的上电、东电、哈电三大集团均与世界500强无缘。
蔡惟慈认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是中国大企业最薄弱的环节。尤其是在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和高技术产品的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上,我们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技术升级还没有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与当代一流跨国公司比较,我们的研发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依然存在巨大差距。
“即使是我们的百强企业,也鲜有能与国际跨国公司同台竞争的实力。总体而言,我们机械工业在全球产业格局中仍然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在世界市场竞争中仍处于弱势地位。”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说。
位居中国机械工业百强企业之首的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是中国机械行业覆盖面最广、业务链最完善、研发能力最强的企业集团,但该集团董事长任洪斌也坦承,我国机械工业“大而不强”的矛盾依然突出,50%以上高端机械产品仍靠进口;在重大装备领域更低,特别是高新技术装备、微细加工设备(如半导体加工设备)几乎全部依靠进口。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在农业机械方面,我们与世界一流水平也有很大差距。比如,我们现在拖拉机成熟的技术是180马力,而国际上已经有500马力以上的。”任洪斌说。
任洪斌认为,机械工业要追赶世界一流,关键是要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努力突破更多核心关键技术。前沿高技术和产业核心技术,用市场是换不来的,用金钱也是买不到的。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发达国家通过反思之后,正重新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重视,未来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我们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因此我们绝不能松懈大意,必须加倍努力。”王瑞祥提醒说。
四、机械工业:以创新为支点起跳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今年我区经济工作的重点。最近,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关于做大做强做优我区工业的决定》和40个配套文件,把做大做强做优工业作为我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战略和主攻方向。这是我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为贯彻落实《决定》和40个配套文件精神,本报组织记者采写了一组报道,今日起陆续刊出,敬请读者垂注。
产业规划
两年后销售收入超千亿元
按自治区机械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到2012年,我区机械工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要达到1150亿元,增加值460亿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装备水平、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
到2015年,机械工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900亿元,增加值超过750亿元;机械工业上规模上水平,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建成机械制造大省(区)。
到2020年,机械工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超过3800亿元,增加值超过1500亿元,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国重点产品,进入机械制造强省(区)行列。
现状调查
总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我区机械工业已具有相当规模、门类齐全,是我区较具发展潜力的支柱产业和重点打造的千亿元产业之一。2009年,我区机械工业虽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实现销售收入644.14亿元,同比增长26.66%;工业增加值223.64亿元,同比增长20.84%,已成为我区第五大工业产业。
我区工程机械行业具有较强优势,拥有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领军企业柳工集团,其装载机销量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二。电工电器、石化通用机械、农业机械和机床工具等行业也拥有一些较具竞争优势的企业和产品,桂林橡胶机械厂硫化机销量列全球第一,桂林机床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数控龙门系列、数控床身系列铣床等产品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高科技新产品。
但是,我区机械工业产业规模仍然偏小,在全国机械工业中所占比重处于中等偏下,传统产品多、新型产品少,高消耗产品多、高产出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还未形成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总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路径选择
以创新为支点撬动市场
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工程机械行业的“大腕”们也“捉襟见肘”,哪怕是卡特彼勒、小松、沃尔沃等跨国公司,销售收入下降幅度也都在30%以上。
但在我国工程机械的排头兵柳工采访,记者感受到的却是“暖冬”行情:销售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国际业务一扫行业低迷的阴霾傲立潮头;利润创历史新高;柳工股价全年涨幅为行业之最;CCTV“60年60品牌”柳工赫然上榜……
两组数字,书写了柳工2009年砥砺奋进的精彩:销售收入101.7亿元,同比增长9.7%; (下转第五版)
(上接第一版)工业增加值16.5亿元,同比增长65.4%。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曾光安告诉记者,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柳工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逆势而上,行业地位进一步增强,在世界工程机械50强中的排名由2006年的第30位上升到去年第26位。
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晓华道出了柳工逆势发展的秘诀:照亮柳工发展道路的阿拉丁“神灯”就是自主创新。他说:“柳工拥有15个研究所、4个联合研发中心的强大的研发平台。近年来,在新业务领域,高起点研发了叉车、起重机及推土机系列产品,产品线扩大至11大类,进入世界领先行列。近年获国家专利授权49项,获国家、省部级奖项23项。”
在广西机械行业,连续9年产销量位居同行业之首的玉柴集团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同样气定神闲:2009年销售收入269.6亿元,同比增长28.45%;其中发动机销售67.4万台,同比增长21.38%,工程机械销售4587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9.35%。玉柴集团在“危机”中再次实现前所未有的发展,显示出超强的“抗震性”。
玉柴集团董事长晏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份从容的背后,是玉柴推出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绿色心脏”,先后研制成功国内首台达标国3、国4、国5发动机,推出时间比国家强制性实施的排放标准提前3至5年。
“自治区机械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以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整体效益,这为机械产业的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晏平说,“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短期看缓解了金融危机对我区机械行业的冲击;长远看,将对我区把机械产业打造成千亿元产业产生深远影响。”
王晓华告诉记者,新产品研发是柳工生命之源。为支撑叉车、起重机和推土机这3个新兴业务的发展,柳工加大了产品开发力度。叉车方面,全年共研制成功21款新产品,形成直流电动、交流电动和内燃3个产品系列,规格涵盖1.2至15吨,新产品应有尽有。起重机方面,成功研发出25吨5节臂、50吨、70吨汽车起重机及160吨履带起重机,其中3款新产品赴京参加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与技术交流会,博得业内人士高度称赞。
以创新为支点,使柳工不仅能在全球经济好时“水涨船高”,更在全球经济退潮时具有“水落石出”的实力。柳工的核心业务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喜获突破,装载机销量在全行业中惟一保持增长,在全国的市场份额结束多年徘徊,首次迈过20%关口,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挖掘机销量突破3000台大关。叉车销量在行业下降11%的情况下获得22%的增长;起重机坐稳行业三甲,与压路机一起构成了公司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